

BB贝博app客服:红色沃土育“青白”产业
贝博bb登录中心: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西岸,是一片被黄河环抱的红色热土。这里不仅铭刻着主席东渡黄河的革命足迹,更传承着老区人民勤劳坚韧、实干担当的优秀品质。 在这片红色文化厚重的黄土地上,当地群众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匠心培育产业,最终形成吴堡青梨、吴堡桑蚕与手工空心挂面等特色产业。这“一青二白”,不仅是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农特产品,更是吴堡人品格的真实写照:“青”梨破土,生生不息;“二白”无暇,清白匠心。 近年来,吴堡县秉承老区传统,以政府搭台、企业联动、文化赋能等模式,健全完善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不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让这些源于黄土高原的农产品,成为老区人民增收致富、奔向美好生活最坚实的依靠。 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进,来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深处,吴堡县丰润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润公司)青梨种植基地冷库内,空气中充斥着清甜果香,一个个圆润饱满的吴堡青梨被套上保鲜膜、气泡膜,准备分拣后送到顾客手中。得益于吴堡县海拔较高、温度稳定、积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大等七大种植优势,吴堡青梨成为吴堡县特有的古老地方名优水果品种,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滴清泉。 吴堡县丰润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内,一个个吴堡青梨圆润饱满,表皮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翡翠。 “吴堡青梨有它自己的独特性,皮薄无核、汁水丰盈,一口咬下去清甜爽口,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丰润公司业务员贾艳升从冷库内拿起一颗青梨说,即使拥有绝佳的自然地理条件,吴堡青梨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由于病虫害未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导致吴堡青梨产量一下子就下降,2015年时,全县仅剩3个村11棵青梨树。面对这一困境,有着坚韧不拔老区精神的吴堡人民没放弃,先后在霍家山村等地推广栽培吴堡青梨树300余亩,繁育吴堡青梨苗木1500余株,并广泛推广主干型栽植技术。此外,为逐步优化青梨品种、提升品质,当地还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吴堡青梨试验示范站,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产业发展。 据吴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慕卫喜介绍,从2021年开始,全县开始大面积推广青梨种植。2022年,吴堡青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准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截至今年6月,种植培养面积达到1.1万亩,辐射40个行政村。 在探索青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吴堡县探索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步出台了企业托管村集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吸纳、引进青梨产业托管经营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投身青梨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各村单打独斗中出现的缺资金、经营难等问题,还带动了更多返乡青年投入到产业发展中。 “以前常年在外务工,又累又没法陪家人,现在在这里工作,每月收入5000多元,还能时刻陪在家人身边。”正在丰润公司冷库挑拣青梨的工作人员李德旺说。 在吴堡县,像李德旺这样返乡从事青梨产业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吴堡县各村集体青梨产业基地都与企业建立了土地流转、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采摘收购、仓储物流等长期利益联结机制:企业、村集体合作社集中流转农户土地,到了盛果期,企业按照产量给村集体分红,每1亩分红约为1800元。同时,在盛果期吸纳周边农户务工就业。2024年全县1000余人从事青梨栽植管护产业,一亩地支付务工费1000元以上,实现人均增收1万余元。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吴堡青梨示范园6000余亩,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吴堡青梨产业的发展之路。 “我们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让这滴‘青’泉为吴堡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慕卫喜表示。 走进吴堡县武荣桑蚕开发有限公司,一股淡淡的蚕丝清香扑面而来。公司主管张武荣在转动的机器旁为我们演示如何剥离蚕丝:“这样一转,就把蚕茧表面的丝拉出来了,我们的蚕丝质量好,很细腻。” 吴堡县种桑养蚕历史悠远长久,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项传统产业就成为老区人民利用农闲时节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充分挖掘蚕桑产业潜力,吴堡县近年来打出系列“组合拳”。县里对栽桑、养蚕、产品加工等环节制定了严格标准,同时积极谋划产业链条延伸。在武荣桑蚕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四个工人分别抓住一团蚕丝的四角用力向外拉扯,令人惊叹的是,蚕丝被拉伸至自身数倍长度却依然完好无损。“经过这样的工艺处理,蚕丝分布更加均匀,蚕丝产品的保暖性和耐用性都极大的提升。”张武荣自豪地介绍。 为了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吴堡县致力于培育茧丝绸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由企业引入养蚕农业保险,同时向合作社统一提供优良种桑苗等生产物资;合作社负责对养蚕户进行技术指导,并保底价收购农户的蚕茧,帮助农民实现“订单式”养蚕,一站式解决蚕农的加工、销售等问题。 目前,全县已培育出蚕桑初加工企业及专业合作社4家,通过生产蚕丝被、蚕丝保健枕等丝制产品,推动产业从单纯养殖向蚕丝加工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效益,更带动周边200余户养蚕户饲养蚕种超1400张,年产鲜茧70吨,加工蚕丝8.4吨,总产值达110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在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吴堡蚕桑产业呈现出蓬勃生机。县果桑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白兰清表示:“我们正在加强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和品牌培育,推动蚕桑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老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新丝路’。”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已达2.3万亩,年产优质蚕茧70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让这项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张武荣望着车间里忙碌的工人们,语气坚定。在这些工人们灵巧的双手中,一个个银茧被拉成洁白的蚕丝,这些蚕丝织就的不仅是一床床温暖的蚕丝被,更是老区人民通往幸福生活的“新丝路”。 在吴堡这片被黄河滋养的红色土地上,除了青梨的清甜、蚕丝被的温暖,还有一道传承百年的舌尖记忆——手工空心挂面。这根看似普通的挂面,不仅承载着黄河儿女的面食智慧,更凝结着老区人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走进吴堡县挂面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标准化车间,工人们正在流水线前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面香,一根根细如发丝却中空如管的挂面在工人手中翻飞,仿佛在跳着轻盈的舞蹈。全国劳动模范、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彦兵拿起一把刚下线的手工挂面,自豪地介绍:“我们坚持12道古法工艺,但在传承中创新。比如这一款面条,采用含有食用菌营养素的木耳肽原液和面,既降低了盐分,又增强了韧性,最重要的是让传统挂面变得更营养、更健康。” 这项创新,让百年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体现了老区人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传承。从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奋斗,到如今的创新发展,这种精神一直在吴堡这片红色热土上生生不息。 在分拣车间,来自宋家川镇张家堰村的村民张根虎手法娴熟地将挂面按不一样的规格进行分装。“我们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会做空心挂面,但以前各家各户单打独斗,客人不认,也卖不上价。”张根虎说,“现在可不一样了,在这里工作既没荒废手艺,每个月还能挣6000多元,关键是还能照顾家里。” 张根虎的经历,正是吴堡县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吴堡县挂面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荣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2017年至今,我们通过联农带农机制,累计发放工资超过1000万元,带动周边50多名村民稳定就业。”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生活的改善,更是老区人民增收致富的真实写照。 如今在吴堡,已有500余户1000余人。从事手工空心挂面生产经营。这根传承百年的“银丝”,正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5年6月,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举办的“陕北风味·京彩吴堡”农特产品推介会上,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大放异彩。“历经12道独特工序,煮后不浑汤,还能‘一面多吃’。”推介会现场,工作人员一边现场制作酸汤挂面,一边向来宾介绍,“不论是酸汤挂面配煎蛋,还是葱油拌面撒芝麻,我们的挂面可是厨房里的‘六边形战士’。” 展台前,品尝者络绎不绝。北京市民王女士在品尝了酸汤挂面后连声赞叹:“这挂面口感爽滑,麦香浓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手工面条的味道。”在这场推介会上,吴堡青梨、蚕丝被、手工空心挂面等农特产品集体亮相,让更多人通过美食了解吴堡、走进吴堡,也让这片红色热土的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生产,到如今的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从局限于本地市场,到走进北京、走向全国,吴堡手工空心挂面的发展历史,正是老区特色产业振兴的生动写照。 “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份殷切期盼正在吴堡这片热土上化为现实。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更激活了老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的吴堡,正以产业兴旺的生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现着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
![]()






